科技创新问鼎“鲁班奖”
2013年12月5日,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在获得鲁班奖的工程中,它是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工程奖’。”当中铁建工集团一举囊括4项鲁班奖时,不少业内人士这样赞叹。
10项新技术托出“绿色枢纽”
穿行在深圳北站交通枢纽中,大面积玻璃幕墙、方便快捷的人行天桥……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不仅是当前国内接驳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综合交通枢纽,其采用的不少新技术也是国内外首创。“可以说,深圳北站枢纽工程是一项绿色工程。”项目经理张海洋介绍,在绿色环保方面,整个交通枢纽广泛运用的虹吸雨水系统和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可以快速排走屋顶、广场雨水并回收利用,先进的“光岛”照明技术及27米采光井系统,以及干雾冷集中冷站、干雾降温、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等10项新技术既能节省光、电等资源,又实现环保。高铁站房屋面采用的光伏发电系统和大型索网幕墙,采用阳光板、铝镁锰板、光伏玻璃组合的节能措施与超高、大跨、异形拉索幕墙设计,既达到了天然采光性好的节能环保目的,又取得了美观协调的空间效果。
科技创新让高铁更优质
京沪全线站房采用的地源热泵系统是最大的亮点。这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去,并保持冬季取出的热量和夏季释放热量的平衡。仅以滕州站的为例,共打地源井168口。产生1千瓦热量地源热泵机组只消耗0.265千瓦电能,而用电锅炉则需1.11千瓦电能,因此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70%以上的电能;空调制冷方面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大约38%;与水冷机组相比也要高出大约20%左右。综合上述空调季及供热季,其运行费用应为普通中央空调系统的50~60%。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地下能源,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并不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同时它是一个闭式循环系统,所以它并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
智慧打造城市名片
成都东站的东西立面各有两根巨大的青铜面具脸谱柱,取材于三星堆青铜面具艺术元素,每个脸谱柱重达800吨。钢结构是成都东站建设的重中之重,钢结构件占到了整个工程量的1/3,主体钢结构超过3万吨。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对每一个钢构件精确定位,严格控制焊接质量,实现了钢结构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进入安装阶段,项目部因地制宜,设计了高空索道吊篮施工方案,利用滑轮原理,操作吊篮通过滑轮和索道,将施工人员运送到指定作业面,实施安装作业。这不仅大大节约了周转材料使用费用,还提高施工工效近1倍。为使巨大的青铜面具脸谱柱达到三星堆青铜面具特有的艺术效果,仿青铜色涂料的调配成为工程师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项目部专门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邀请四川三星堆文化博物馆和河南文物修复的权威专家,对着色进行论证。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试验,科研小组拿出了3种制作样本、两种仿青铜着色技术和氟碳漆仿青铜着色处理技术方案。他们还提出了通过3次、12道工艺,确保建筑物30年不退色、不脱落、不畸变的方案,使青铜面具脸谱柱可以达到与4000年前三星堆青铜文物外观相似的效果。
技术创新的海外范例
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生产技术指挥中心工程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是一栋集办公、住宿、会议、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办公大楼。该工程位于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市,最低气温 47℃,一月平均温度 17.3℃,整个冬季施工周期长达5个月之久,低温的作业条件给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施工工作造成很大难度。项目技术人员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综合蓄热和电伴热等方法解决了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的难题;在钢结构安装方面,采取多种预热保温缓冷措施和钢结构低温施工工艺,确保了焊缝达到设计要求。项目部还自创连廊玻璃加热系统,在顶部玻璃夹层内融置金属加热线,与电极相连进行加热,加热温度可达40℃,解决了玻璃连廊顶部积雪的问题。项目部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工程9大分部合格率100%,质量评定为合格。项目推广并应用建设部十项新技术中的7大项18子项,自主创新技术1项,得到中国驻哈萨克大使馆、当地政府和使用单位的高度评价。工程建成后即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成为海外建筑市场的品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