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喜获丰收,成果累累。参与筹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实现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棚户区改造开工580万套创造历史新高;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打响治理违法建筑攻坚战;乡村建设展现新作为,完成43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推进城市管理和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等,可圈可点,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到了经济社会舞台中心。靠大有作为赢得了地位。——编者
“我2015年头11个月的收入比2014年和2013年加在一起的都要多……有80多万元。这在同事中也就算中等水平。”小沈略显迟疑地说。小沈是个27岁的小伙子,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的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做业务员。“我们二手房、新房都卖,政策越来越好,‘金九银十’也延长了,客户越来越多,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照这样,2015年一定能挣个整数。”小沈信心满满。
小沈的信心来自市场的稳定向好。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11月百城价格指数报告显示: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0899元,环比增长0.46%,涨幅较上月增长0.16%;同比增长2.93%,涨幅较上月增长0.86%。百城房价连续4个月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十大城市主城区二手房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29415元,环比增长1.18%,同比增长12.12%。报告认为:2015年11月全国房价整体仍呈平稳回升态势,11月涨幅继续扩大。
虽然上述数据并未涉及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但主流舆论一致认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的2015年,是稳步前进的一年,是企稳回升的转折之年。
转折得益于政策的调整,调整引导着市场发生积极转折。
2015年年初的房地产市场并不乐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楼市库存高企、市场信心不足的背景下,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6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5%;商品房销售面积182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2%;商品房销售额12023亿元,同比下降9.3%;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4%。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家继续出台积极政策,引导市场向好发展。
从2015年2月到11月,国家先后13次对房地产市场作出正面积极的政策引导。比如,全国“两会”前后开始实施的鼓励自住及改善需求的政策,主要是住房公积金政策、回购库存商品房做保障房等;又如,5次降息,4次降准,3次降低首付比例……所有这些政策,都有效地树立了市场信心,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减小了购房压力,有力地引导住房市场稳步回暖。
在上述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比第一季度分别实现了四成到接近九成的增幅。
利好政策继续出台。
利好政策带动市场步步向好。2015年第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环比、同比均有显著增长,房地产市场实现了整体持续稳步回暖。
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整体下滑,到11月的整体平稳回升,房地产市场清晰地呈现出从年初到年中再到年末逐步向好的转折性态势;就前11个月的趋势和整体情况看,相对2014年,2015年也发生了决定性的向好转折。
在商品房市场向好转折的同时,作为有效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的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也发生了令人鼓舞的转折。
转折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2015年全国棚改任务提前完成。2015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40万套,其中改造棚户区住房580万套,为历年之最。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580万套,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二是货币化安置在棚户区改造安置中的比例大幅提高,成为化解库存的有效途径。这既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块分量不轻的稳定有效的“压舱石”,又给“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自2005年于东北三省启动后,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明显提高了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水平。
由“补砖头”的实物安置向“补人头”的货币化安置转变,是棚户区改造的重大变革。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理解和推动,更需要落实和执行。
小沈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无形中成了2015房地产市场向好转折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但是这既不妨碍他享受以201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各项政策带来的房地产向好转折带来的红利,也不会妨碍他享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带给他的更多红利。因为,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的根本指向都是惠民生,而惠民生,是如春夜喜雨般润物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