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0日 点击数: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是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对芜湖市污水管网完成数据普查后进一步开展的污水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工程。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网普查成果基础上的,借助物联网、GIS、网络通信、传感控制、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污水管理业务体系实际需求,创新了"-张图"的芜湖污水管理模式。该模式围绕污水处理的四个关键节点(即排放、运输、提升、处理),对所涉及到的相关纸质档案数据、业务数据、水质数据、水量数据、湖泊水位数据、工控数据、视频数据、运营监管数据等各类各部门多源多维的静态、实时、动态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整合,汇集于一张图上,以多维动态数据为中心的,涵盖"污水处理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过程化管理",实现预警预报、动态监管;部门联动、应急指挥;数据分析、辅助决策。达到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整合、优化管理;以信息化的理念引领管理流程再造,促进机制体制创新之目的。
  (一)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技术指标:
  1、BS环境下,可支持40人以上并发访问系统;
  2、二维地图响应时间不超过3S,数据查询时间不超过5S,分析响应时间不超过8S;
  3、三维场景加载时间不超过4S,数据查询时间不超过5S,分析响应时间不超过8S;
  (二)管网在线监测系统配套实时监测设备技术指标:
  1、TGH-SC化学需氧量自动分析仪测量精度:≥100mg/L时,不超过上10%;<100mg/L时,不超过上±8mg/L;重复性:≥100mg/L时,不超过±10%;<100mg/L时,不超过上±6mg/L,稳定性零点漂移:±6mg/L,量程漂移:±5%PS。
  2、液位流量计误差:±0.5%(流速>0.5m/s),±0.005m/s(流速<0.5m/s);重复性:0.2%;
  3、液位流量计数据采集与传输频率:15分钟采集一次,2小时传输一次;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在充分利用雨污水管网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物联网技术,通过安装液位流量和水质的监测点设备,实时采集污水管网不同管段的液位、流量和水质信息,动态监控管网运行状态,为管网管理系统实时信息;
  2、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采用GIS技术,对管网数据进行GIS分析算法生成管网关键点,为管网监测选点提供科学依据,使流量动态监测最大程度上可以反应出整体管网污水流量情况,并重点监测关键区域,便于进行各类管道流量分析,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四色预警法",依据检查井井深,比对井内污水液位,对液位状态进行动态评价和分级分色(分红橙黄绿四色),以颜色预警方式实时在电子地图上刷新显示,液位超限实时告警,实现快速预警预报,及时应急响应,准确定位故障,迅速解决问题;
  4、城市污水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污水管网覆土厚度、材质、管龄、管段实时充满度和养护次数,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创新生成污水管网健康度动态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展示管网整体健康度情况,依据健康度状况有效规划管网养护方向,实现科学养护,节约成本;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系统使用的液位流量监测设备正在申请国家专利技术,COD水质监测仪和数采设备已获得国家专利;系统使用的GIS基础平台为具有软件著作权的国产自主GIS平台,该平台有三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系统使用的电信全球眼视频监控体系,已经广泛应用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公安、交通等行业,技术成熟稳定,数据传输安全可靠。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管网普查数据是系统成果展现和数据分析的基石,管网普查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三维建模及各种应用的有效性;在对管网普查数据成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数据存在不少问题,如起点终点高程错误,流向错误、属性不全等,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纠错和整理,建设周期延长,与此有直接关系;
  2、管网在线监测设备大多安装于主干道路中间或者两旁的检查井中,设备的防腐蚀、供电、通信、维修、养护都是保证设备可以长期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为此在系统规划建设之初,经过了详细反复的论证,采用了专用的先进技术,保证了设备运转的稳定性;
  3、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发挥作用是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进行保障和支持的,在系统建设中,发现目前芜湖市污水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完善,多头规划、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的陈旧体制,严重影响了系统的建设,协调成本较高,迟缓了项目的建设周期,通过从源头排放、管网运输、泵站提升到污水厂处理、达标排放的整个污水处理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梳理,初步提出部门联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芜湖本地管理模式,下一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结合系统的深入应用,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整合、优化管理;以信息化的理念引领污水管理流程再造,促进污水管理机制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