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租房预制构件有了“身份证”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饶强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4日 点击数:

  趁着一方混凝土还没凝固,一位工人探出身,小心翼翼将一张名片大小、带有芯片的白色磁卡沉入其中。再过几十个小时,这块带着芯片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就将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坐上大车”,被送往80公里之外的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公租房施工现场,装在3号楼10层的楼体上。
  “这就是住宅产业化模式,外墙、阳台板、空调板都在工厂中做完,到现场直接组装成一套套房子。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产业化构建都预埋了芯片,在建设、使用过程中随时可以追溯其源头。”昨日,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首度开放了位于昌平的自住房产业化加工工厂和一处公租房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心承担了全市50%的公租房建设和收购项目,而其建设、收购的公租房都要达到住宅产业化和可追溯的标准,以更好地保证和随时监控房屋质量。
  在这些预制构件中,都带有公交卡大小的一张电子芯片。虽然被深深地“埋”入,但只要用专用的扫描设备,就可以立即显示构件编号。这就相当于每一个构件都有了专属“身份证”,它在工厂的加工信息、安装位置都可以通过扫描一目了然。假如在今后的居住过程中哪个构件出现了问题,就可以直接追溯到源头,方便了今后的养护和维修。
  住宅产业化流程,就是“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产业工人要先在工厂将大面积的墙板、楼梯台阶做好,周围留出钢筋钩,然后将这些预制构件送到施工现场。随后,工地上的工人将“接力”,把一块块墙板用钢筋钩连起来,只需要在缝隙处浇筑混凝土,就能搭完房子。
  “和现场浇筑混凝土相比,这种工艺更快,而且现场扬尘更少,也更节水。”站在通州区马驹桥公租房3号楼内,承建方北京建工六建相关负责人指着二楼三楼的楼梯间接缝说:“两种工艺一下就能分出来。”
  向上延展的楼梯又平又直,显出一份工厂流水作业的标准来,往下走的楼梯表面却有不少小坑,一看就是现场浇筑混凝土产生的气泡。
  此外,相比以前仅楼板和楼梯的预制,此次引入的墙体预制对住宅品质也有提升。机械压制的外墙、保温、垫层组合的三层墙体的精度、密实度和保温性能也远超人工现场加工。“这个项目是首个最大面积使用住宅产业化构件的公租房项目,我们先做实验,用普通施工工艺盖起两层来,往上再用住宅产业化的构件施工。”这位负责人说。
  按照施工计划,这样的工艺将缩短1/3左右的工期,预计明年10月就能竣工,除了已经在施的10栋公租房之外,小区还将配套建设9年一贯制学校、幼儿园和养老设施,可提供3004套住宅。
  据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投资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中心实施或计划实施住宅产业化技术的项目共计28个,房屋总套数为48861套。今后该中心建设的公租房将全部推广住宅产业化工艺,而在收购的公租房项目中,将试点推广装修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