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武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0日 点击数:

    当前,武汉市城市建设规模大、速度快,但信息资源整合不够、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方式急需变革,充分运用包括"数字城市"在内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有效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利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市己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管理创新、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是由众多环节构成的,在这些环节上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分别由城建领域的各级职能部门承担。数字武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是武汉市政府创新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工作,重点以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为主线,关联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城建、房产、人防、交管、消防、园林等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活动中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和监控等环节的电子化协同,实现建设工程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到运行管理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提高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整体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项目研究的应用与推广,实现了城建领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平台的数据共享、集成管理,充分挖掘了地理信息在电子化协同办公中的应用价值,消除了信息"孤岛",填补了信息"断层",为全市多部门的业务协同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1)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基础,采用二三维一体化的模式搭建了综合信息平台集成管理各类信息。平台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集成了武汉市全市域8549平方公里的政务电子地图、三维框架模型,主城区525平方公里的三维模型等信息,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分部门更新,信息内容丰富、数据量大。
      (2)初步建成了基础地理数据库、专业数据库、项目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四大数据库,形成了以建设项目为管理单元的信息流转机制,实现了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建立了"数源法定、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基础地理框架数据库、专业数据库、项目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库的提供和更新维护部门,确保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
      (3)采用"前置交换"的数据组织和更新策略,实现了基于政务网络的建设项目信息互联互通。在不改变和不影响和部门己有的系统和数据库的条件下,通过各部门前置机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信息的共建共享,建立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方式,实现了多领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4)平台框架建设利用Web Service实现了地理信息共享与发布,开发了符合OGC标准的Web服务接口,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其他部门,如建委、房管、园林等部门的信息进行集成,具有很好的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