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官网>行业博览>行业资讯

建筑设计史的沿革——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的现状与展望(一)

    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6日 点击数: 字号:
  

  在建筑文化发展史上,建筑师职业出现的比较早,建筑设计的概念形成很晚,前后相距1000多年。

  中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是与工官制度同步前进的。简单的木构架结构方式不断改进,逐渐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到周朝开始有了以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司空,后来各朝代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到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比例尺概念,中山陵兆域图便是1/500的平面图。到了宋代即公元12世纪初,制定出以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的世纪和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并编出《营造法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到了清代,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技术上更加纯熟,整体上更加巧妙的组合本领。清朝,世袭的皇家建筑师样式雷家族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图纸,绝大部分是组群的总体平面图,在每座房屋的平面位置上注明面阔、进深、柱高的尺寸、间数和屋顶形式,具体结构和施工只需按照《做法则例》进行工作。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始终是在主管官员领导下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像欧美是艺术家个体行为。这大概正是古代中国建筑师较少为人知晓的原因。

  近代的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引进西方的概念和做法则颇有些大建筑师主义的味道。

  中国工程师和建筑师是随着1866年洋务运动开始成长的。1903年天津北洋大学堂正式成立土木工程科后,1907年、1910年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相继设土木科。1910年全国已有12所设土木科的专门学校。

  1910年以后,逐渐有由国外学习回国的建筑师。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1927年并入中央大学改为建筑系。此外,有东北大学等多所学校设立建筑系,专门培养建筑师,按国际通行标准设置教学内容。

  1912年成立了中国工程师学会。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同时期有《中国建筑》、《建筑月刊》及土木工程、市政建设等杂志、专著出版。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对若干中国古代建筑作了比较科学的测绘记录及一些资料的考证工作,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及《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从此,中国建筑设计才有了现代建筑人才、实践和理论历史研究活动和学术组织。

  1925年的中山陵建筑设计竞赛、1935年的钱塘江大桥设计,首次显示了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设计水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已在上海、天津等地设立建筑师事务所,除设计工作外,兼作房地产经营。当时最有名的中国第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为基泰工程司(KWANCHU&YANG,创始人为留美归来的关颂声先生,他的三位合伙人是朱彬、杨廷宝、杨宽麟,都是一代建筑界精英人才。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还有华盖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寯主持);兴业事务所(徐敬直、李惠伯);庄俊事务所等(详见张鎛:《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按照张鎛对中国建筑师的代际划分:

  第一代为19111931年毕业的,以留学生为主;第二代,19311951年,国内大学毕业者为主;第三代,19511966年,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第四代19761992年,大批的新生力量。

  根据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主要设计人分,也可以按上述四代大致划分为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史的四个时期:(11949~1957年是第一代建筑师为主的活动年代,梁思成、杨廷宝、陈植、童寯、冯纪忠、夏昌世均有力作问世;(21957~1966年,是第二代建筑师的辉煌时期,许多第二代建筑师脱颖而出,做出在建筑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以国庆10周年的10大工程为代表,其设计人如赵冬日、张鎛、戴念慈、严星华、陈登鳌、龚德顺等;(31966~1978年,由于文革的影响,建筑设计上绝少建树,为空白时期;(4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至1995年为第三代建筑师大放光芒时期,涌现出众多中青年建筑师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1989年亚运会工程中一批建筑问世,堪称新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又一批里程碑建筑。此外,北京、广州、上海先后都出现了一批领导潮流的建筑作品,如佘畯南、莫伯治等设计的白天鹅宾馆、张耀曾等设计的龙柏饭店、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