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市场机制实现供热节能减排
北方各个省份将陆续进入采暖季,如何化解保障供热与节能减排、雾霾治理的矛盾?怎样改革才能既让老百姓满意,又让供热企业有利润可赚,获得双赢局面?政府又应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
记者:北方地区供热改革对于建筑节能有怎样的帮助?
江亿:北方供热改革是建筑节能最重要的事情,我国有560亿平方米的建筑,北方城镇供热的面积为110亿平方米~120亿平方米,但仅供热能耗就是1.7亿吨~1.8亿吨标煤,所以北方建筑节能减排,首先要抓北方城镇供热节能。
记者:目前,北方地区供热改革主要以“煤改气”为主,这种方式能够缓解供热耗能与节能减排的矛盾吗?
江亿: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新楼盘增加很快。同时国家推动棚户区改造,很多冬天自烧煤的用户也住进了楼房,需要集中供热的用户越来越多,但为了治理雾霾又要限制用煤。虽然,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开始实施“煤改气”工程,但不是北方地区都有足够供应的天然气。而且,天然气价格是煤炭的4倍,供热成本大幅增加。目前,供热行业陷入这样的困境,一边是城市发展要盖楼、要集中供热,一边是要环保、不允许新上锅炉房,无法增加热源以满足更大规模的集中供热需求;一边是缓解雾霾、限制用煤、煤改气,一边到处闹“气荒”,没有那么多天然气可用;一边是保民生、保障供热还不能涨价,一边是天然气的高价导致供热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供热企业靠政府财政补贴来维持经营。供热企业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改变这种靠补贴的现象。要满足老百姓的供热需求,还要让供热企业实现盈利,这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出一套新的节能环保的供热方式;靠市场机制调动相关源、网、末端的积极性,实现这种新供热模式。靠在政府的财政补贴上过日子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靠技术创新、靠市场机制才是供热行业走出困境的出路。
记者:您说的“科技创新”是彻底改变现在的集中供热方式吗?
江亿:现在北方的集中供热,包括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一半热源是燃煤、燃气锅炉房,直接烧火加热热水;一半热源是燃煤燃气的热电联产,把仍然还能发电的低压蒸汽从汽轮机组低压缸中抽出,用来加热热水供热。这都是本来还可以做功和发电的高品位能源。用高品位能源来加热只需要几十摄氏度的供热用水,最后维持20多摄氏度的房间温度,实在是大材小用。房间供热应该开发利用只有几十摄氏度的低品位热量作为供热热源。现在有很多
记者:什么样的余热能够被回收利用,用于供热?
江亿:
记者:虽然彻底取消了燃煤供热,但工厂、电厂还需要烧煤吗?
江亿: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这一点和发达国家不一样,至少在20年内很难改变。同时,要把煤烧得最好,效率最高、污染最小。现在看来,燃煤发电应该是最干净的用煤的方法。尤其是大型燃煤电厂,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能源转换效率高,向大气的排放低。美国的90%以上的燃煤都用来发电,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大型燃煤电厂来用好煤炭资源呢?实际上我国的许多燃煤电厂其能源转换效率和清洁排放水平已经优于美国。再就是前面说的高能耗企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些高能耗工厂可能要关停并转,但中国必然还会保留很多这类用能高的产业。美国现在人均工业能耗(2011年)是0.96吨标油,中国是0.6吨标油,只是美国人均工业用能的60%,中国经济还要发展,所以工业耗能总量至少不会大幅度减少,上面说的这些工业余热也不可能消失。
另外,工厂总希望生产过程全年的工艺参数变化不大。这样为了保证夏季的排热要求,一般都会把
记者:在北方有余热的工厂和电厂可能并不在需要供热的城市,您说的这种用工业余热供热的想法在很多地方可能无法实现。
江亿:可以通过大联网的方式,建立区域联网的集中供热网。以前通过热水循环输送热量的最长距离是
大联网还有助于解决供热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利于产生余热的企业安全运行。因为对建筑来说,产生余热的工厂是锅炉房,需要根据建筑需要的热量保证供应;而对这些工程来说,被供热的建筑又是它的冷却塔,必须把这些热量散发掉,否则就影响这些工程的正常生产。一对一的供热模式在安全性、可靠性上出现了问题,供热和生产相互影响。通过大联网可以使很多的余热热源共同向很多的建筑供热,通过这些余热热源的分期投入和转换,可以使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就像电网、燃气网一样,在其历史上都有各管一方、独立供应的历史阶段。现在都已经发展成跨地区跨国家的联网。供热网看来也要一步步向这个方向发展了。
未来北方的供热系统应该是一张跨区域联接的大热网,它和很多不同的低品位余热热源联接、采集热量,同时又连接着分散在城市中的成千上万个热力站,利用热力站把热网中的热量输送到各个建筑。在北欧国家如丹麦、芬兰、瑞典等城市,供热网都已经发展成这种联网模式。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能源又以煤为主,工业余热资源丰富,更应该形成这种模式。这样才能统一用好煤、管好煤、协调好电、气、热,使我们的城市能源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实现节能、低碳和保护环境。
记者:这样一个非常宏大的规划,怎么才能使它真正实现呢?
江亿:根据这一规划要求,准确地设计出政策机制,实现供热体制机制的改革。依靠市场调动起各个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大工程。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政策机制的改革。比如,热源与热网的热量结算方式。现在计费热量的计算方法是实际测量热源厂出口的水温和从热网进入热源厂的回水水温,这两个温度差乘以循环流量和水的比热,就得到了热源厂输出的热量。这样测得的热量乘以双方约定的热量的单价,就是热网运行企业需要向热源厂支付的热费。
记者:这种计费方式听起来挺科学的,它有什么问题吗?
江亿:当烧锅炉供暖时,这样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当采用各类工业余热进行供暖时,这样的计价热费计量模式就有大问题了。因为前面谈的供热模式成立的关键就是从热网进入热源厂的回水温度要足够低。因为回收的是低温余热,比如
记者:那么回水温度能降低吗?
江亿:当然可以。现在建筑保温做得好,又有很多楼房采用地暖供暖,这就为降低回水温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大致来说,如果对目前的热网进行精心调节,并对个别不合适的环节进行整改,北方地区大部分热网的回水温度可以降低到
记者:这种状况能改变吗?
江亿:这就需要计费热量计算方式的改革。我所说的计费热量,不是所有的热量都计费,而是高温的热量计费,低温的热量免费。就是把计费热量计算方法改为:计费热量=循环流量×水的比热×(供水温度-
记者:听您这样一说,看来只要改一下这个计费热量计算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啦?
江亿: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这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政府、企业、市场、政策之间的关系和怎样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实现前面的宏大的目标,还需要很多政策机制的支撑。比如,目前一些城市的供暖已经被分割成很多块,有许多小供暖公司各自独立经营。这样的模式与我设想的模式就很不相容,而且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怎样把这些供暖企业组合起来,把热网资源优化组合,也是政府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通过这种组合,系统效率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必然获得经济效益。问题就成了参与者如何分配效益的问题,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再比如目前的分户计量、按热量收费的热改制度很难真正实施,也是困扰供暖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中又涉及到供暖企业体制机制和经营模式的改革问题。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从计划经济的全民福利制度真正转向市场机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