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名称: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所属地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 | 通讯地址: |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 ||||||||
邮政编码: | 单位性质: | ||||||||||
法 人: | 机构代码: | ||||||||||
注册时间: | 1920年01月01日 | 注册资金: | 万元 | ||||||||
传 真: | 网 址: | http://www.hit.edu.cn/ |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学校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学校实施了“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和管理专家,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发展经验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科研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学校还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解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内一系列创新性好、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三战三捷的纪录。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空间机械臂技术、星地激光链路试验等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多项技术成果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号系列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2013年,学校牵头组建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启动的14个中心之一。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坚持个性化培养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遵循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等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学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建校以来,20余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学校2011年科研经费近20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2012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0亿元,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民品“973计划”项目再担“首席”,“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成像诊断仪”项目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支持。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哈工大在交会对接CCD标识与定位系统、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对接索系及钢丝绳锁紧力松弛规律与寿命试验等方面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哈工大承担的“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成功完成星地激光链路捕获跟踪试验。哈工大承担的“JM-1精密离心机”项目通过验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2004年和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两次成功发射了由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中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