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官网>城市节能规划与政绩

北京筑牢“生命线”不失一毫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张家成 王强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9日 点击数: 字号:

 

  近年来,北京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安全质量监管工作繁重而艰巨。北京市牢记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宁固十分,不失一毫,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强化网格化监管,积极迅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工程质量两年治理行动等各项部署和要求。
  健全体系——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2014年9月20日,经过近两年的筹备、起草和反复讨论,《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公开征集意见。该条例将为持续提升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除了完善立法,北京市还持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专门下发了加强保障房和自住型商品房工程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并制订了《居住建筑门窗设计规范》等104项建筑行业地方标准,确立了较高的工程质量标准。
  此外,北京市还建立了建设质量终身负责制。在商品房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永久性标牌制度,建设单位对其全过程质量负总体管理责任,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质量安全专业评估。自2011年起,北京市确定专业机构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开展安全质量状态评估工作,实行差别化监督抽查和监督执法,实现了检查与执法的无缝对接,大大减少了轨道交通质量安全事故数量。
  在保障房和自住型商品房竣工验收前,北京市要求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工地开放日”活动,邀请部分业主查看房屋质量。
  源头治理——严把建筑材料质量关
  建材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源头。北京市确立了“以使用带生产、以诚信保质量、以清出促诚信、谁使用谁负责”四个原则,建立“建材使用诚信管理、建材使用导向、建材使用信息公示”三个机制。自2008年开始,北京市试点对政策性住房实施主要建筑材料采购备案制度,实现了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使用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同时,结合采购备案系统建材使用状况,采取重点监控的专项检查方式加强工程现场建设工程材料的使用管理。据介绍,自2010年至今,北京市共对59家供应不合格建筑材料企业进行了通报、移交处理,对两家情节严重的企业进行了限制招投标处理。
  此外,北京市还进一步建立了建材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信用评价得分实行差别化监管,鼓励使用得分80分以上供应企业生产的建材,加强对得分低于60分供应企业的监管。
  提升效能——着力提高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
  依托信息技术,北京市建立了危险性较大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起重机械备案管理系统、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备案管理系统、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接口,使质量监管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北京市还建立了施工总承包企业及注册建造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2266家企业和68760名注册建造师纳入市场行为信用评价,实现了企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保障了执法人员及时调取相关信息资料,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核对、查找违法行为,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违法行为大为减少。
  强化监管——创新以质量为核心的执法模式
  9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后,北京市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治理行动迅速在保障房、自住房、轨道交通等民生工程中展开。通过构筑评估、执法、监督的“三位”闭合,实现了执法过程的一体化,筑牢了施工现场建设、施工、监理的安全质量管理“铁三角”,有效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企业自主、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质量共同治理体系。
  同时,针对市民集中投诉的房屋质量问题,北京市深入开展了以治理“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按照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为主题的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形成了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有效的防治体系,使质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投诉率大幅下降。
  此外,北京市还逐步加大了对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建筑市场清出力度,加强对工程各参建企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管。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底,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共执法抽查工程7098项(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183份,对责任主体实施质量处罚共计433起,处罚总额达1566.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