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官网>建筑部品

昆明家具市场乱象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赵美苑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6日 点击数: 字号:

  谁能知道,标价8000多元的高档沙发,商户的批发价仅2000多元,而成本价更是只有千元左右。沙发一旦进入大商场,身价更是翻番,贴上“洋品牌”后,标价甚至可达几万元。这就是昆明家具市场乱象的一个侧面。
  加工企业可以贴牌
  昆明家具加工行业发展已有20年有余,如今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规模和产业格局。但行业风光背后也暗流汹涌,家具售后质量和产品品质屡遭消费者质疑。尤其是潜规则更是横行霸道,让行业形象一落千丈。
  “明明是国产货,却给自己起了个洋名字冒充‘舶来品’,这叫消费者怎么能够买得安心?”昆明质监局一位人士透露,很多自称进口品牌的家具,其实都是小厂生产的,只不过穿了身“西装”,在家具行业,挂“洋”头卖国货的现象十分普遍。
  “贴牌家具利润可观,一般商家至少有40%以上利润。”一位多年在家具行业打拼的人士认为,近年来市场出现的这种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首先,厂家对经销商的管理、监督不到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按利润来计算,以同样的价格卖一套本地加工的家具所获得的利润,要比卖一套正品所得利润高很多。而集成家具所用材料种类多、品牌多,消费者容易混淆,加上集成家具所用板材都是密封性的,消费者难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出板材的真假好坏。正因这样,一些经销商在利益的驱动下更愿意做代加工产品。
  “我们可以贴牌,什么品牌都可以做,代工家具我们已经做很久了。”呈贡区一位家具加工厂的负责人表示,只要买家下单,我们就按图纸进行生产加工,而收取的费用很便宜。
  “原装进口”标签随处贴
  “只要有图纸,任何牌子的橱柜都可以做出来。”前述的昆明市质监局人士透露。目前,昆明的国产家具基本上打着意大利、德国等家具强国的品牌。许多所谓的国外“名橱名柜”,实际上都采取两种手段,一种是在德国、意大利等国注册一个空壳公司,拿到执照挂在厂内,但所有生产销售都在国内完成;另一种是在国内建个厂,引进一些设备,按国外某个标准生产,就贴上“原装进口”的标签并以进口价出售。不少品牌都标榜自己是国外品牌,甚至口头标榜是国外生产,却不敢在标签上标明具体产地。
  在昆明一家家具加工厂,宣传册上写满了“韩式生态门、时尚门、简欧门、仿古门、实木门”等字样,但实际上,全部是“贴牌”产品。
  据悉,木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经济开发区。这部分企业中,超过95%的企业都处于无证非法经营状态,大部分厂房属违法建设,生产设备及生产条件简陋,部分企业对消防安全不重视,缺乏最基本的消防设施,不仅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还存在安全隐患。
  专家表示,商场的把关、监管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家具协会的约束是软性的,很多情况下只能靠厂商自律;目前尚缺少一个强制性的部门来对实木家具进行监管。
  昆明一家家具加工厂的经理认为,缺乏监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社会缺乏诚信,建材行业尤其如此。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和竞争之道。没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企业终将会在竞争中落败,被消费者淘汰。
  业内人士认为,潜规则是危害消费者利益的一大毒瘤,是破坏公平、公正、合法交易的一大顽症。“每个企业都应在金钱与良知之间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为此,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今年要求经济开发区、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和昆明市林业局、工商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清理整顿小组,对从事非法生产经营的家具工厂予以取缔,同时引导一些无证或证照不齐的家具厂进入正规的产业园,办齐相关证照后合法经营。目前,清理整顿小组已对非法生产经营的家具企业进行了排查,并将政府的通知贴在这些家具厂门口。
  昆明市林产品生产加工清理整顿规范领导小组副组长、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杨国荣介绍,本次清理行动主要是针对非法经营的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将采取关、停、并、转、升等方式,取缔和关闭非法经营企业,让林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入园的优惠政策,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对不符合安全、环保、卫生要求,无木材经营加工许可等证照的,都将依法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