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
研究起止日期: | 成果水平: | ||
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 威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 项目负责人: | 傅承安 |
成果主要完成人员名单: | 隋学良、胡秀杰、郑军洋、谭淑红、卢艳海等 | 成果验收日期: | 2012-12-21 |
成果体现形式: | 研究形式: | ||
知识产权形式: | 应用情况: | ||
知识产权内容: | |||
第一完成单位情况: | |||
转让意向与范围: | 推广形式: |
2009-2010年,威海市城建档案馆组织实施了市区地下管线补测补绘工程,对市区建成区范围内25个权属单位的供水、雨水、污水、天然气、液化气、热力、供电、路灯、交通信号、电信和有线电视等10余种地下管线进行补测补绘,共完成165平方公里测区面积内25个权属单位、6大类18种、4880公里地下管线的测绘,采集相关数据,编制测绘成果。2010年7-11月,与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建成“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管线信息数据网上共享服务和网上动态更新。
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以ArcGIS 9.3软件产品作为基础开发平台,VisualStudio2008为开发工具,C#为主要开发语言,采用了80国家坐标系和97威海独立坐标系,分层叠加了1:5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航空及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瓦片技术缓存技术和富互联网应用技术(RIA)等多种新技术,使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SOA)和空间资源分布式管理技术,建立了覆盖市区总长4880公里管线信息数据库,开发了管线数据定位、查询、统计、决策分析和地图输出等9大类、67项功能,建成管线信息数据网上共享服务、网上动态更新机制,为管线权属单位预留了二次开发接口,具有运行和浏览速度快、数据保持现势性和可追溯性、后续开发可持续性等特点,实现了市区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科学化、智能化、动态化管理。该共享平台面向政府各部门、管线权属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不同层次用户,在领导决策、规划设计、管线施工、道路挖掘、建筑拆迁、树木迁移和事故抢险等方面提供较为全面、丰富、准确的管线信息数据服务。
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具有四个技术创新点:
1,建立了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本平台通过调用威海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服务,使两个平台的数据相互融合,完成了地理信息数据分布式集成,同时本平台提供地下管线数据按管类、范围和属性进行共享,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属单位提供服务。
2,平台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SOA)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富互联网应用技术(RIA)增用了用户体验;瓦片和缓存技术提高了地理信息的访问速度;建立了快速、安全、便捷的地图访问模式,实现了多用户对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的综合性应用。
3,规范了地下管线数据检索、动态更新制度,使用了工作流模式,建立了现状管线检索和竣工数据提交更新两条工作流程,实现了管线权属单位方便获取现状管线资料和网上竣工管线数据更新,达到了对地下管线数据现状-更新-管理的良性循环目的。
4,平台同时提供WGS84与威海97独立坐标系数据,使系统在数据方面趋于完整。
2011年6月,"威海市地下管线探测及共享平台建设"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家耀等7人组成的专家验收鉴定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的项目验收和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地下管线探测和测量技术措施、成果符合国家相关要求,项目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8月,威海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获得威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