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官网>科技前沿

有望浮出水面的可燃冰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高峰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1日 点击数: 字号:

  日前,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程在广州通过验收。至此,我国正式形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从调查评价到钻探阶段的方法技术体系,为大面积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和勘察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公认的传统能源的可行性替代品,可燃冰开采利用日益明朗化。
  引“冰”取火前景广阔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既指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笼形结晶化合物,也包括那些由天然气与水在同样环境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由于高压和低温两项条件缺一不可,可燃冰只有在深海底和冻土区才能保持稳定状态。
  在海洋中,可燃冰主要储存在海底之下1000米范围内,分布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比之下,陆地可燃冰可谓“凤毛麟角”,约占海洋蕴藏量1/100。1960年,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第一个可燃冰气藏,并于1969年正式投入开发。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12下半年在领海约1000米深处进行约300米的钻探,花费数周时间采集甲烷气。
  我国最早近距离接触可燃冰的是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姚伯初。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前往美国地质调查局考察过程中了解到了可燃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12月在我国南海西沙海槽区进行可燃冰资源前期调查,并首次在我国海域发现可燃冰的存在标志,由此揭开我国可燃冰资源实地勘查的序幕。我国于2009年在祁连山发现“可燃冰”矿藏,被誉为“意义可以媲美大庆油田”。
  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新型能源。可燃冰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生成其他氧化物。
  技术领先“蛟龙”掌舵
  2007年5月1日,我国6位科学家与国外28位科学家合作,在南海北部进行第一次试探性的钻探,打上来的并没有想象中的白花花的冰,只有一些泥巴状的物质。而接下来两钻,同样“颗粒无收”,人们有点“坐不住”了。就在此时,对第一钻打上来的泥巴状物质的检测报告出来了,就是可燃冰!
  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的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相对海底可燃冰的开发,陆地可燃冰相对容易。虽然可燃冰被视为石油、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但它埋藏于海底,开采难度较大。中国曾利用从外国租借的钻探船获得可燃冰样品,今后则有望利用“蛟龙”号再次获得可燃冰样本。
  几大难题尚未突破
  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1/2。南海北部坡陆可燃冰储量约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已探明南海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而东沙群岛以东的九龙甲烷礁目前为世界上最大的冷泉湓溢区。陆地方面,我国冻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储存前景广阔。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储量为350亿吨油当量,其中五道梁多年冻土区远景储量可供应90年。祁连山地区储量占陆地总储量的1/4。此外,漠河盆地和西藏风火山、乌丽地区、羌塘盆地等都在进一步探测研究中。
  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资源被纳入其中。可燃冰发展前景广阔,但对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也面临几大难题。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环境下的产物,稳定性较差。虽然存储总量很大,但分布较为分散,不便于开采。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复杂、速度慢、费用高,加上海洋中水合物的压力较高,实现管道合理布设、天然气的高效收集较为困难。因此至今全球尚无成熟有效的开采技术。
  尽管可燃冰是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之一,但对其开发利用所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可燃冰对温度和压力很敏感,在输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使甲烷气体逸散到大气中从而加速温室效应。
  目前,我国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及三大石油公司的勘查项目组成的立体、多层次的勘查投入体系。国家能源局相关专家表示,我国可燃冰开发目前仍处于调查实验阶段,政府计划在2015年前投入至少10亿元加快它的开发速度,预计2020年前后实现工业开采,最快到2030年实现商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