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地铁盾构精准穿越
近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浦江南浦站到大木桥路站地铁盾构精准穿越内环高架。“盾构姿态正常,各项参数无异常,继续掘进。”在布满显示屏的中央控制室,来自上海城建市政集团的工程师于飞正根据屏幕上实时传输的各项数据发布指令。
上海市轨道交通12号线 M2线 全长40.4公里,途经8个行政区,设有32座全部地下的车站。它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串联上海西部与东北部的直径线,将成为纵贯中心城区“西南——东北”轴向的主干线。12号线西起闵行区七莘路站,途经徐汇区、卢湾区、静安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六大上海中心城区并最终到达工程终点浦东新区金海路站。全线将于今年建成,并将与其线路上19个车站形成换乘,是轨道交通网络中仅次于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的又一骨干线路。
“贴身而过”精准穿越
记者从地铁隧道入口望去,一环环管片向隧道深处延伸,白色工程灯映出一道道弧形光环。此时,地铁管片上方18米,内环线高架车流繁忙。“几乎要贴着桩基过去,最近距离只有1.7米。”上海城建市政集团项目经理徐云海介绍:隧道穿越内环线高架桩基时,地面交通路况复杂。除了内环线高架车流量大之外,地面大木桥路和中山南二路是交通要道,车流量也非常大。地质情况复杂,地下管线众多,在穿越内环线高架桩基之前盾构还要穿越居民住宅、厂房及学校等建筑,几乎都是贴着桩基穿越的。“贴身而过”的路线推得“惊心动魄”、精准无比,最终误差仅2厘米。来自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内环高架和地面道路安然无恙,累计沉降仅1.6毫米,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盾构掘进遭遇“拦路河”——古河道
如果把上海盾构施工比作在豆腐里打洞,那么盾构穿越古河道就相当于是在水里面游泳了,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在上海地铁盾构施工中遭遇古河道,这是第三次,借鉴参考资料有限。
首次采用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帮上了大忙,除了传统的电脑控制,每一片管片的芯片都实时传输信号,可谓武装到牙齿。于是,隧道现场监测最新数据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监测数据对照盾构数据采集系统显示的数据进行施工参数优化,向盾构中央控制室发出操作指令,盾构推进后的效果又反映到监测数据的变化。如此循环,做到动态管理。最终,372米的穿越距离,累计沉降控制在1厘米内,盾构成功穿越了这条“拦路河”。
下行线(浦江南浦站-大木桥路站)已推进约1068米,拼装管片890环。地铁隧道正以每天10米速度向前掘进,预计不久,双线将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