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官网>行业博览>节能减排动态

装配式绿色建筑离我们多远

    文章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0日 点击数: 字号:

  一种既节能环保又价格较低的绿色建筑产业革命开始打响,这种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在建筑工地直接装配的新型住宅建造模式,似乎的确可以舒缓购房带来的经济压力,减少建筑带来的环境污染,当这样一个物美价廉的房子摆在面前的时候,你会欣然“买单”吗?
  现状:政府“订单”远高于市场消费
  所谓住宅工业化就是墙面、地板、楼梯提前在企业按标准生产好,运到建筑工地组装,最简单的来说,就像组合一架大飞机,所有进入建筑区的建筑材料都是一个个小部件,有机整合之后就是高楼建筑。鉴于这种技术具有技术先进、质量可控、生产周期短、绿色环保等优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尝鲜,应用普遍达到了60%以上,但在我国的应用率尚不足1%。
  近年来,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绿色建筑正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工业化建筑产品也开始在地产开发、建筑等领域使用,目前,远大住工已经将这种装配式住宅建造方式应用到了北京、合肥等地的保障房项目中。
  但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工业化在市场上未带来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在建筑工业化的市场实践中仍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为主,而以商品住宅为载体的实践项目却是凤毛麟角。在沈阳、合肥、济南、深圳等工业化建筑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中,均是以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作为“试验田”。因此,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订单”,而不积极培育商品房市场,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仍将面临滞后困局。
  误解:消费者对安全质量有质疑不敢买
  对住宅工业化这一建筑模式不熟悉是阻碍绿色建筑普及最重要的原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市民表示从来没听过“住宅工业化”一词,有稍微了解过的市民也仅仅是停留在“搭积木”的印象中,并没有对这一新型的建筑方式有深入了解。“是不是一个星期就修好了的火柴盒房子?肯定漏雨、漏水、漏风,抗得住地震吗?”一位名为@绿儿的网友认为,这种房子连地基都没有,还不如集装箱堆起来的房子。当记者询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安全的感觉时,她回答:“我看了视频,跟搭积木一样,可能用的材质都很好,但还是不如混凝土的房子。”认为装配式住宅没有地基并且不安全的市民不在少数,读者@快乐星期天则直接回答:“一个星期建起来的房子质量能好到哪里去,随便一个小震就垮了。”
  此外,没有行业建筑标准、验收标准,售后服务能否到位,后期维护成本是否过高等问题也是阻碍住宅产业化有力占据市场的绊脚石。
  答疑:装配式住宅有相当严格的标准
  装配式住宅有相当严格的标准,并非真正的“搭积木”。据专家介绍,安全不安全主要是由建筑结构决定的,装配式住宅并没有改变建筑结构规范,同样是遵循国家现行的技术规范要求,装配式住宅的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在高层房屋中被大量运用,既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荷载,同时承担风力或地震传来的水平地震作用,是抗震性能最好的结构形式之一,可确保结构安全。在建造装配式住宅之前,也并非如许多市民想象中的不需要任何地基,它是在科学的、可承受的地基基础上搭建的。
  除了结构安全之外,装配式住宅在防火、环保的安全性能上更具优势。这种建筑采用了“三明治”夹芯保温外墙板,其耐火性能为3小时,每层之间用不可燃保温材料设置了防火隔离带,可防止火灾的蔓延。并且所有材料均采用PC板,整体超过欧洲E1标准,可减少建筑垃圾和材料损耗,减少废气排放等等。
  相关链接
  省内住宅产业化技术标准出炉
  政策支持是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条件。今年,国务院颁发的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同时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业内人士分析,未来3-5年,国内将至少涌现数十家“建筑工业化”企业,未来几年建筑产品的出口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缺乏住宅产业化配套的统一标准、技术规范和认证体系是推广住宅产业化的另一问题,这个难题也有望得到解决。据悉,近年来,辽宁、安徽、上海等各省市都已陆续出台了地方技术标准,在湖南,由远大住工、湖南大学主编的《混凝土叠合楼盖装配整体式建筑技术规程》于上月正式被湖南省住建厅批准为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推荐性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