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
太阳能光伏发电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
地源热泵机房
电动智能外遮阳
毛细管安装现场
太阳能热水
种植屋顶
种植屋面
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公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绿色建筑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外,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早已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融、建筑与艺术相得益彰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却并不多见。那么天津的绿色建筑发展如何?阻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又有哪些?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探秘 津城首座星级挂牌绿色楼啥模样?
上午九点,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内,和煦的阳光均匀地洒向一座六层小楼。从外观看,这座长方体错落式布局的楼体并没有太多抢眼的地方,但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它朴实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绿动”的心脏;它汇集了建筑设计院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天津市首座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建筑,并获得了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成为全国绿色生态建筑的创新榜样——它就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
这到底是座什么样的建筑?近日,记者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走进大楼,一探究竟。
刚刚走过门厅,记者顿时感到眼前一亮——楼内并没有开灯,但光线却无处不在。置身室内,格外舒服。建筑设计院见习副院长张津奕介绍说,这要得益于大楼形体适当“切薄”,既可保证楼内自然通风,又能保证阳光的充足射入,使楼里的温度始终舒爽怡人。
在普通办公楼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夏季来临时,即便打开空调,因为冷气分布不均,并且有吹风感,导致离空调近的人感觉冷,离空调远的人又感觉不够凉,效果并不理想。而在这座大楼里,伴着办公室内花卉的清香,身处任何一个位置都感觉温度适宜,让人神清气爽很舒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跟随张津奕走进一间办公室,在这间办公室的天花板上,纵横交错着数十根密密麻麻的管线,犹如人的毛细血管一般。“这是空调末端毛细管辐射系统,也是科技档案楼的核心创新点之一,不仅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室内净高、减少空调噪声,避免传统空调末端的吹风感,为大家创造一个‘无风感、无噪音、健康卫生、节能高效、安静舒适’的办公环境。”张津奕介绍说。
在这间办公室的隔壁,一间拥有着多台计算机及数据设备的特殊“机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室内中央的超大显示屏上,几十个数据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里就是整栋大楼的“心脏”——数据监控中心。据了解,在这个中心运转着的绿色综合信息监测系统,是我国首例针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监测、展示、分析的综合信息展示系统。“计算机将根据采集的数据,把建筑物室内外的环境情况、建筑物内各系统的运行情况、建筑物的综合能耗情况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生动具体的视频、图片、表格、数据等方式展示本建筑物的能耗情况。不仅让建筑物的节能情况一目了然,而且也为设计人员对绿色生态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依据。”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最后,记者来到了整栋大楼的楼顶,这里好似一块高科技聚能板。阳光下,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板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板正在“贪婪”地吸收着“日照”。大楼里洗手间的热水、机房以及楼道应急照明的用电都来自于这两套系统。一套小型气象站正在正常运行,为大楼的数据监控中心采集“气象信息”,以便随时调节大楼中的温湿度……
张津奕说,科技档案楼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的可再生能源、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绿色植物等方面的有效利用,结合自身特点及天津本地气候特点,采用八大系统集成技术,包括高效的建筑外包围护保温系统、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建筑外遮阳系统、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绿色智能照明系统等,节能率达到了61%。在提高建筑节能、均衡多项技术应用与建筑造价控制等都做出了积极探索。
据了解,自2010年1月投入运行以来,经统计科技档案楼运行系统已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数据截止至2012年1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累计发电7830度;节约用水约
那么在节能方面表现十分抢眼的科技档案楼的造价是否很高呢?“这个项目的成本增量为8.3%,低于一般的绿色建筑成本。可以说实现了绿色建筑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目标。”建筑设计院院长刘军说。
发展 顶着“阻力”前行 津城走在全国前列
天津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虽然是天津首座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绿色建筑,但是在本市却并不是“个案”。“目前,天津市共获得了25个绿色建筑标识,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市建交委建筑节能和科技处处长刘瑞光说。
据了解,天津的绿色建筑发展在国内起步较早,特别是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开创了全国大规模绿色建筑建设的先河。2010年,市建交委出台《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这是我国首个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天津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可以按照地方标准评价地域内绿色建筑的地区。虽然天津的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阻力也不小。
“阻力”一
存在成本增量 开发商不愿多投入
可以说,绿色建筑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显而易见,但是额外的成本却往往让投资方或建筑企业望而却步。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绿色建筑根据节能程度不同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据业内人士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大约为:一星级50元/平方米、二星级150元/平方米、三星级250元/平方米。“一般设计师会建议我们做绿色建筑,但是成本是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大部分开发商的共性,环境和生态效益已经超出了他们所考虑的范围。”采访中,一家地产企业的总建筑师告诉记者。由于绿色建筑的诸多“优点”,一般在项目建设完成交付给消费者使用之后才会逐渐显现出来,而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并不参与后期的物业管理,他们在感受不到绿色节能的长期效益的情况下,自然缺乏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所以大部分开发商并不愿意为此提前“埋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规模较大的开发商已经开始建设“绿色建筑”,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先锋派”,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刘军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硬性”规定,并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扶持力度,这样更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
实际情况
增量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刘瑞光表示,绿色建筑本身应使用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绿色建筑是绿色技术的集成,而不是高端技术的“堆积”。不可否认,绿色建筑的确存在成本增量,但是这部分增量在总成本中所占到的比例非常小。而且从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来看,绿色建筑的成本并不一定会比普通建筑高,甚至还会有所降低。而从综合生态效益、居住舒适度考虑,“绿色建筑”性价比更高。
“阻力”二
百姓认知不足 心中缺少节能账
除了建筑成本大外,百姓对绿色建筑不了解,或是认知度不高也是阻碍绿色建筑推广的另一大主要因素。
“您了解绿色建筑吗?”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位市民,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市民表示“不太了解”,多数人认为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绿化好,绿化面积高的建筑。只有个别人表示,绿色建筑是节能建筑。
李旭东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事业部部长,他目前正在为天津天房集团总部项目的“绿色建筑”提供绿色建筑咨询服务。“现在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并不高,这就需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让公众心中有本节能账,这样大家才会更加理性、主动地选择绿色建筑。同时还应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环保的风尚。”
实际情况
老楼也能“升级”“变身”绿色建筑
“我有一个亲戚就住在绿色节能楼里,去年春节时去他们家作客,觉得特别新奇。他们家的热水是太阳能的,屋里还特别的暖和……”回忆起作客亲戚家的感受,市民刘奶奶一脸羡慕:“不知道我们这住了十多年的房子是否也能变成绿色节能楼?”
刘瑞光表示,既有旧建筑也可能变成绿色建筑。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的旧楼改造项目中,节能改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墙体保温、供热系统以及门窗等的改造,就是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对有条件的建筑,在节能改造的基础上还可以“升级”为绿色建筑。“绿色的理念就应该是充分利用和保护既有旧建筑,通过提升改造达到节能的功效。”刘瑞光说。
对于既有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李旭东认为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可以从建筑围护的保温系统、节能门窗的更换、高能耗设备的更换等方面着手。但这些都需要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百姓提高自己的节能与环保意识。”
为了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走出认识误区,市建交委针对全市勘察设计单位的注册建筑师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培训。同时,天津市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政府配套文件都在积极的酝酿和制定中。一大批围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相关文件将于明年出台。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及即将出台的大批鼓励措施,刘瑞光对于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2020年绿色建筑要占新建建筑30%的目标信心满满,“今后天津每年都将建设大批绿色建筑,今年新建量将达到400万平方米,预计2015年可以提前完成30%的建设目标。”
相关链接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权威评价
对于“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这座绿色建筑,业内人士给出了高度评价:
1.该项目在研究、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体现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基本原则,成功地采用了大量绿色建筑技术,积累了相关技术数据和经验,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该项目采用的由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独立研发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的消能减震支撑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检验,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为绿色建筑节材做出贡献。
3.该项目研发的绿色建筑监测、展示、分析的综合信息系统,在我国为首次采用,能有效地监测绿色建筑技术及设备的实际运行效果,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4.该项目采用了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空调末端采用了毛细管辐射供冷供热方式,在节能的同时改善了室内热舒适性,为工程设计积累了经验,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背景资料
近年来,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组织骨干力量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深入开展绿色建筑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在绿色建筑实践应用方面的技术水平走在了天津前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拥有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评审专家6人;天津市绿色建筑标识评审专家及专业评价人员16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3人;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青年委员会会员3人;天津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9人,已经形成了一支技术实力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绿色建筑设计团队。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为契机,天津建院开始了绿色建筑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承担了生态城前期80%的设计任务,先后设计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生态城公屋住宅、科技园研发大厦、生态城动漫园等30多项绿建工程,其中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成为北方地区首座零碳建筑。目前建院又组织专业团队投入到解放南路起步区社区文体中心零碳建筑工程中,加快了零碳建筑在设计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同时,建院在文化中心、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南开大学新校区等工程项目中,率先开展区域能源规划和集中能源站设计,从而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推广运用绿色、节能设计技术。
建院作为主编单位,先后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十余项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地方行业标准,并经授权成为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依托单位。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践作为全院技术工作的主攻方向,继续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在全市的推广应用,为实现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