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科技官网>行业博览>节能减排动态

无锡每年1600万吨建筑垃圾 出路何在如何处置

    文章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9日 点击数: 字号:

巨量建筑垃圾出路何在?处置场所建在哪?这是当前建筑垃圾管理中的难点,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无锡正处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周期,建筑垃圾产生量也进入了高峰期。特别是随着地铁施工的铺开,建设产生的工程渣土约比过去多了一倍。根据无锡市城市管理局的测算,2010年—2020年市区需要处置的建筑垃圾每年约为8001000万立方,约合1600万吨。其中的土方、纯泥浆部分可以外运再利用,一部分废钢筋、砖瓦等由废品回收行业的人员分拣收集。但剩下的渣土、混凝土、碎砖、砂浆等大部分建筑垃圾需要就地处置。

可是,由于消纳场所不足,对建筑垃圾的管理陷入了“猫捉老鼠”的恶性循环——清了又倒,倒了又清,市民投诉不断,城管疲于应对。

只要有块空地就会招来垃圾

531日凌晨,北塘城管执法大队接到市民举报:有人偷倒垃圾。执法队员赶到现场蹲守,半小时后,终于在庆丰路梨花庄段的拆迁工地上,将偷倒建筑垃圾的工程车逮个现行。当时,这辆自卸工程车驶进该工地后,司机打开车门先是朝四周紧张张望了一下,正准备倾倒建筑垃圾时,不想执法人员“从天而降”。在事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偷倒行为。该车因擅自倾倒和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被依法查处。

“只要有一块空地闲置不用,很快就会被人盯上,招来建筑垃圾。”市城管执法大队许副队长说,没有及时清理干净的拆迁工地、城郊结合部、闲置待开发地块最容易形成垃圾“围城”。

现在全市有二三千个建筑工地,每天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以前,城市建设土方开挖之后,还需要回填,可消化一部分。现在随着地下空间被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施工回填的需求逐年减少。相对而言,政府工程、重点工程的管理比较规范,在开工之前,已经找好了专门的消纳场所。而面广量大的小型工地,大部分没有落实消纳场所。特别是拆迁空地,范围大且少有人关注,往往成为许多渣土车违法偷倒的堆场。

近一年来,根据市民投诉,本报曾先后报道过水秀路、蠡溪路、康桥丽景小区、新北桥以东、双河村社区大庄村、312国道沿线、马巷路等地冒出“垃圾山”且日长夜大。今年3月初,上百吨的建筑垃圾几乎把阳光直街旁的两座校园“包围”了起来,不仅侵占锡师附小、江南中学阳光校区门前的绿地和草坪,连校门前“南长公安治安监控”的摄像头下,也是垃圾成堆。邻近的金星路也形成了一条绵延近百米长的垃圾堆。南长城管局工作人员当时介绍:“村委、街道和城管部门多次做过整治,拉走的垃圾累计有近千吨了。”之后现场作了整治。

最令环卫人员为难的,是老小区二次装潢产生的建筑垃圾,小区物业不管,居民就把建筑垃圾伪装成一般生活垃圾,偷偷倒在生活垃圾桶内。看上去同样体积的建筑垃圾,实际重量要比一般垃圾重一半甚至一倍,造成机械垃圾收集车因超载而损坏。而且,这些建筑垃圾被收集到生活垃圾处理厂以后,也无法处理,只能作为废弃物转运填埋,这样一个误收、分类、填埋的过程,造成了公共资金的很大浪费。

垃圾来回搬家上演“猫捉老鼠”

在偷倒行为大肆泛滥的背后,是管理失范,监督不力。

据了解,在无锡市场上,建筑垃圾的运输每车起步价就是100元,此后每公里加收1015元,这还只是运费,如果加上处置费,每车要达到400元左右。而请无资质的拖拉机、农用车运输,150元左右就能搞定。一些人为贪图便宜,便将垃圾交给“拖拉机”处理。殊不知,“拖拉机”是不会驶向规定的消纳场所的,只会就近找一块空地,一抛了之。

而让城管部门头疼的是:偷倒建筑垃圾具有机动性和隐蔽性,很难抓住现行。去年下半年,蠡溪路2号拆迁地块乱倒渣土现象泛滥。接到市民举报后,城管部门每天安排两名队员从晚6时至11时之间,重点强化对这一地块的巡查力度。可过了一个月,该地块原本已被逐步清理掉的“垃圾山”又再次堆积起来。1219日晚,正在实施倾倒作业的一辆工程车被依法暂扣;20日晚,又有5辆满载渣土的工程车在这一地块实施倾倒,被尾随其后的执法人员当场查获。

但是,“像这样被现场逮住的,是少数。”很多时候,城管队员在现场伏击,偷倒者躲着走;蹲守的队员刚离开,偷倒车辆就来了,跟猫捉老鼠差不多。

而要进行行政处罚,必须当场逮住擅自运输和倾倒的当事人和车辆,做好笔录、拍下照片。如果没有群众举报,或者接到举报后无法现场取证,找不到当事的人和车,这堆垃圾就成了无主垃圾,最后往往由环卫部门“吃进”。

近期的文明创建过程中,城管部门深夜巡查偷倒垃圾行为,环卫部门更是日夜上路清理,每天出动100多名工作人员、十几辆装载机、20多辆运输车,不断清除无主垃圾,确保城市主干道两旁干净整洁。到616日,环卫部门共清除主干道两侧无主垃圾4300多吨。

可是,偷倒行为有增无减。今年一季度,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查处擅自运输和倾倒建筑垃圾256起,去年同期才152起。据调查,偷倒者主要驾驶农用车和拖拉机,根本没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准运证。按国务院《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施工单位可处罚款110万元,建设和运输单位50003万元。违法者为个人或个体户的,按市容条例处5000元以下罚款。

缺少消纳场所关键选址太难

建筑垃圾产量大,而消纳场所严重不足,形成了一对突出矛盾。

2007年我市曾在安镇建设堆场,用来处理无主垃圾和特种垃圾,后在20106月封闭。崇安、南长、北塘三区没有可供处置的场所。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市把研究建筑垃圾的出路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08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城管、规划等部门制定了《无锡市区建筑渣土处置场所布局规划》,预测2010年至2020年建筑垃圾总量中,地铁施工需处置总量约2000万方,建筑施工需处置总量约3500万方,河道疏浚需处置总量约1000万方;此外,拆迁垃圾和装修垃圾需处置总量约1500万方。这样可以推算出未来10年无锡市区需要处置的建筑垃圾总量约为8000万方。为此,规划处置场所共19处,其中锡山区5处、惠山区6处、滨湖区6处、新区2处。此外还有2处建筑渣土综合利用场所。

同时,推进工作明确了“时间表”:20109月底之前,滨湖、锡山、惠山、新区这4区,必须每个区落实1座以上且剩余总容量不低于100万方的处置场用地;在201012月底之前落实2座以上且剩余总容量不低于500万方的处置场用地。去年年底,我市向上述四区下达了《建筑渣土专用处置场所建设管理任务书》。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上述4个区才完成了9个专用处置场所总计497万方的建设,也就是说,推迟了半年之后,4个区加起来只完成了1个区的建设任务。而在已完成的4个区各100万方的任务中,除了新区鸿山的一个还有少量余量,其它已经全部堆满。

城管部门分析,建筑垃圾处置场所落实难,主要体现在规划选址、土地落实和手续办理等环节。有的是因为难以更改规划用地的性质;有的是因小规划与大规划相矛盾;有的是各方利益有冲突,协商起来困难重重。

据环卫部门统计,现在全市共有10个专用处置场,大部分容量约10万立方,最大的50万立方,总计容量不超过200万立方。各运输单位也在自找出路,今年落实了30多处处置场所,目前可解决400万方。但与8001000万方的年出产量相比,还是显得不足。

打造干净城市寻找垃圾出路

无锡要建设成一座干净文明的城市,就必须尽快为建筑垃圾找一个“家”。

当务之急是尽快落实处置场所的选址。现在滨湖、锡山、惠山、新区4个区的推进不平衡,去年以来,最多的一个区完成了消纳场所总量220万方,最少的一个区只完成77万方。为此,市城管局已经多次召集各区政府确定的建设责任单位,以及综合利用场建设单位,召开推进会,努力推动建筑渣土处置场的建设,但推进效果不理想。近期,市城管局向市政府递交了《关于推进市区建筑渣土处置场建设的报告》,建议我市建立高位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协调解决规划定点、土地指标等实质性问题。除了规范化处置,建筑垃圾还必须科学化管理、资源化利用。根据《无锡市区建筑渣土处置场所布局规划》的要求,我市在2010年就规划启动2处建筑渣土综合利用场建设,分别位于锡山区利农砖瓦厂地块和惠山区青龙山路东侧地块,启用后两处可处置建筑垃圾每年400700万方。其中青龙山路东侧地块由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负责建设,通过建筑渣土的资源化利用,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制品。由于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和拆迁补偿等问题,目前,项目推进速度很缓慢。在缺少资源化利用途径的情况下,我市对建筑渣土只能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置,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比较大。

民间也在探索垃圾减量的途径。途经金匮路、红星路、高浪路等道路,或者是大型建筑、公共广场、住宅小区周围,市民可以发现路边有一些高低起伏的堆山景观带,它们就是用当年施工的建筑余土堆填起来的。一些地方还就地取材,用建筑余土堆填停车场、路基、小花园等。目的都是消纳部分建筑渣土,减少土方外运量。

在寻找出路的同时,还要加强工地的规范管理,让偷倒者无可趁之机。偷倒行为如果只在结束后再进行查处,无法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拆迁工地不需要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运输的许可证,加上不设围栏敞开式施工,在偷倒者的眼里成了天然的露天垃圾场。蠡湖街道陈庄社区明园路红星村拆迁地块一度也是偷倒渣土的“重灾区”。去年年底,陈庄社区出资,在明园路周边打造了数百米围墙,封堵了渣土车的出入口,从源头上遏制了该地块渣土乱倒的不良势头,此后再未出现偷倒行为。目前,类似在拆迁工地建防护墙的做法,已在多个街道社区取得了成功。